天道写的诗(《天道》五台山论道中丁元英的诗)

本站作者 2024-02-02 15:12:00

天道写的诗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这首诗,是丁元英和韩楚风在五台山和智玄大师论道时的敲门砖,具体故事看过书的都知道,就不再赘述了。

丁元英去庙里,是为了讨个心安,在王庙村打劫乐圣公司的计划确定后,一系列的后续影响当时已可以预见到,这件扶贫送礼物的事情,是要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这种利益包括金钱上的,也包括刘冰他们的心理落差。而对只有矛没有盾的林雨峰来说,在这种可预见的无比憋屈中,会作出什么样的事情,相信丁元英也不是没有考虑。

而这种以牺牲少部分人,成就王庙村,并投石击水引发舆论的事情,合法倒是合法了,但是否合天理,是丁元英需要讨心安的原因。而智玄最终也赠了“大爱不爱”四个字,让丁元英寻得了天理上的认同。

而这首作为敲门砖的诗,对于把佛当做信仰的智玄来说,肯定是不接受的,但对于把佛当做哲学的丁元英来说,正是其心声。

悟道休言天命。这句直指宗教信仰的逻辑悖论,如果天命是存在的,那么悟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悟是动词,道是名词,悟道本身就是抗命的过程,在佛教里,生而为人本身就是天命系统里的输出结果,如果天命存在,则意味着悟道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甚至是否去做悟道这件事都是必然,那么悟道的目的又是什么?

修行勿取真经。和前一句在语法上是对仗的考虑,对于诗的主旨,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继续递进,悟道和天命没什么关系,修行也别说去是取经。对于禅宗来说,本来是空,何来真假?修行本身就应该是抛弃好恶真假的过程,修行而又要取真经,和悟道要谈天命,都陷入了某方面的“执”当中,与佛理是相违背的。既然说到真经,有真必然有假,真相对假而存在,就必然会引申出真假程度的问题,真到什么程度算真?假到什么程度算假?有相对就没有绝对。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如果天命是存在的,悟道就是在逻辑上不应该存在的事情,而前生注定意味着因果报应的存在,既然是因果报应的必然,人力又在起什么作用呢?全诗到目前为止,都是对佛教里面唯心部分的质问。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无清净,不是清净的反义词,而是说袈裟本来不缘起是否清净的概念,袈裟就是袈裟,有固定颜色图案的布料而已,和清净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也不存在披上袈裟就意味着清净的逻辑。因为,红尘不染性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红尘又何曾有染?何处能染?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痴人,不是智力不正常的人,而是痴于某事,执于某物的人,此痴为“贪嗔痴”的痴。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痴。也是痴于“天命”、痴于“真经”的痴。

全诗立足于五蕴皆空的概念,对传统佛教思想中的唯心部分进行质疑,并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书中的丁元英,尊崇的是客观规律,理解的是对人性中各类心思的当下存在,也可以看出曾深研佛理的丁元英对上帝式思维的反对。诗中的天命、真经、前身,都属于不可捉摸的上帝式思维,假设一个不可见、不可考的规则存在,然后把现实中的事情置于该规则之下。这其实也是西方哲学曾经最终探讨的极致,即上帝的存在。在丁元英的逻辑中,只有当下客观存在的现实,而这种上帝式的先验性思维显然属于弱势文化中的成分。

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