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诗文集(郑板桥的诗词)
郑板桥,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踏莎行·无题 篇一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中表姻亲,诗文情愫,十年幼小娇相护。
不须燕子引人行,画堂到得重重户。
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藕丝不断莲心苦。
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
念奴娇·孝陵 篇二
词牌名:念奴娇|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
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翁仲衣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
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
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
蛋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
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画菊与某官留别 篇三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进又无能追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篇四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道情·吊龙逢 篇五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
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
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做那英雄汉,
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满江红·思家 篇六
词牌名:满江红|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
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
题画兰 篇七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江晴 篇八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游白狼山两首 篇九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篇十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早岁艰辛
郑板桥(30)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1][2]。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3]
客居扬州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