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显赫,年少时便以行侠仗义闻名,为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后刻苦攻读,学识极高,二十四岁举进士,官擢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敢于直言进谏。当时的武周王朝实行酷吏制度,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他多次上书劝谏,但始终没有效果,还因此遭到贬黜甚至入狱。曾两次随军征讨契丹,任军事参谋。因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仕途坎坷,圣历元年(698)以照顾老父为由辞官归隐。居丧期间,被权臣武三思陷害,含冤入狱,死于狱中。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① 。
雁山横代北,狐塞 ② 接云中。勿使燕然 ③ 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①六郡雄:原意为地方豪强,这里特指西汉时的名将赵充国。
②狐塞:飞狐塞。关塞险峻,遥接云中郡,与其连成一片,成为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
③燕然:山名。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译文】
匈奴尚未消灭,你好比魏绛即将上路戍边。我们在三河道惆怅而别,还说起西汉名将赵充国。雁山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与云中郡遥遥相连。努力建功立业吧,不要让燕然山上只刻着汉将窦宪的大名。
【鉴赏】
此诗虽为送别诗,但不似其他作品抒发依依惜别之情,而是从大处着笔,激励出征之人建功沙场,用意深远,风格积极,气势磅礴。
首句“匈奴犹未灭”取自汉代名将霍去病的著名诗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以此为典,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魏绛是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大夫,主张晋国与周边少数民族联合,曾提出“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为消除边患有功而受金石之赏,诗人在这里把魏绛的“和”改成“从”,表明了自己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能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打败敌人,保卫边疆,建功立业。
颔联交代送别地点,借用典故,表达愿望。古人将河东、河内、河南统称为三河。“三河道”大致是指黄河流域中段的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曾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该诗中“三河道”指的应该是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包括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本是指上述地方的豪杰,在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曾有其“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的记载。诗人此处意在强调今日与友人在都城分别,明日就要像赵充国一样弛骋沙场、为国效力,气势豪迈。
颈联交代魏大从军所往何处:雁门山与飞狐塞。雁门山横亘于代州北面,飞狐塞则紧挨云中郡,二者均为咽喉要道。一个“横”字,写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一个“接”字,生动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这里的景物并不在诗人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虚结合。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友人此去从戎的重要作用和责任,这也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尾联“汉将”指东汉窦宪将军。他曾在大胜敌军后,将自己的功勋刻在燕然山上。此句意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望其能在军中建功立业,不要让燕然山上只刻有窦宪的功绩。这在语意上,又呼应了开篇。
整体看来,全诗斗志昂扬,气势宏大,颇具震慑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