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的尊重英语 “那个英语老师我给不及格”——我们离“尊重的教育”还有多远
关于教育中的尊重,孩子会给父母与教师打几分?教育者们又会怎样给自己赋分?在讨论“尊重的教育”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不同年龄段孩子如何评判教育里的“尊重”,了解教育者们对这一内容的思考。
希望父母再接再厉、共同进步
荣荣 五年级男生 给父母打80分
我觉得尊重就是在和对方交流时,倾听对方的感受;让对方做什么事情前,要先商量,征得对方同意。在学校和家中,我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有人理解我,我会感到很快乐,会想和他交朋友。如果没有人理解我的感受,我会很难受,可能半天都不想再说话了。
我觉得父母大体上是尊重我的,他们对我的学习有要求,但都不是很苛刻,我自己也会努力学习,能又快又好地把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时间就归我自己支配了,父母不会再来说什么。我给父母打80分,扣分是因为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他们没有信任和尊重我。
比如前段时间,妈妈看到桌上的一杯牛奶打翻了,就把我拽过来一顿臭骂,可是我根本就没有碰那杯牛奶,被冤枉的感觉很糟糕,这事让我好几天都开心不起来,不想跟妈妈说话。前不久,我想去书店买几本课外书,可是妈妈觉得我一个人出去不安全,我磨了好久也没得到她的同意。我已经11岁了,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独自去书店,但妈妈就是担心我在路上遇到交通事故,或者被拐走。虽然我很理解妈妈的担心,也知道这是她对我的爱,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出去锻炼一下。因为这两件事,我决定给他们扣20分,希望父母再接再厉、共同进步。
不要求各方面都符合心意
李艾祁 初二男生 妈妈85分,爸爸30分
在尊重孩子方面,我给妈妈打85分,给爸爸打30分。妈妈在大部分事情上能够尊重和理解我,给我很多支持。比如我喜欢打羽毛球,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给我租场地并当我的陪练。再比如,从小到大报任何课外班,妈妈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几乎所有的课外班都是我自己的选择。但妈妈也有做得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有时我跟她分享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时,她常常不能认真倾听,还说自己要忙着干其他事,让我快点说,这时我会感到很扫兴。但人无完人嘛,也不能要求妈妈各个方面都符合我的心意。
爸爸是个很严厉的人,对很多生活细节要求很严格,比如脱下来的鞋子一定要摆正,在沙发上也得坐正才行。而且他的脾气不好,甚至会动手打我。前不久,他让我去快递点帮他取快递,我去之前跟他说把取件码发给我,但他忘记了,所以我没取回来。到家后他却责备我说:“你不会打电话问我吗?”我嘟囔着:“你没发给我取件码,还怪我?”这下子,他急了,大声训我,说我顶嘴不尊重大人。我感到很委屈,就回了一句:“想要别人尊重你,你先学会尊重别人!”这拱起了他的火,甚至跟我动了手。虽然后来在妈妈的调节下,他也意识到是自己当时太冲动,并向我道了歉,但我仍然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我希望爸爸能够情绪平和些,我常常在心里想,我长大以后一定不要成为他这样的爸爸。
学校里的大部分老师做得还是挺好的,但个别老师除外,比如教我们劳技的老师,她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一次课上,有人说话,她就认定是某个同学说的,那个同学说不是她,班里一些同学也说不是,但这位老师就是一口咬定,这样的事情挺伤学生的。
妈妈总忍不住替我做计划
奶盐 高二男生 给爸妈、老师都打80分
我认为尊重孩子的父母需要做到足够包容,又很有爱,最重要的是能够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这样他们的教养方式、沟通方式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进行相应的调整。我的爸爸妈妈总体上是比较尊重我的。扣掉的20分,其实多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相处。
比如,我有自己的生活作息节奏,但每当我回家,妈妈就会忍不住替我做计划并催我去做事。“记得晾衣服啊!”“记得写作业啊!”……其实这些事情我都会去做,但她一直催促我,没有如她预料快速完成时,还会反复批评我。妈妈的这种行为给我一种被盯梢的感觉,让我觉得她并不很相信我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我感觉小时候可能比较需要妈妈帮忙做计划、监督执行,但现在我完全有能力自己安排好日程。
又如,妈妈经常帮忙收拾我的房间,有的时候会翻我的抽屉和柜子。记得小时候,我用自己攒的钱偷偷买了许多陀螺玩具,把它们藏在抽屉里,后来被妈妈发现了,她就说我浪费钱。当时,我觉得自己的隐私没有被尊重,还会和妈妈抗议。现在,妈妈也还会收拾我的抽屉、柜子,我大多时候都默不作声了。其实现在也没什么东西怕被他们看见了,不过心里还是会有一点点不舒服,但看着妈妈那么辛苦,就想着“还是别说了,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关于老师方面,我自己并没有被老师不尊重的经历,但是曾听同学说起过相关经历。他们班的文学课老师比较热衷女性权利的话题,于是他们班学生的作业,往往是写到性别平等话题的得分会相对高一些,还有她给学生打的平时表现分,很大程度上得高分者也是那些在课堂上表达过女权言论的同学。我认为这不公平,也是对于一些同学的不尊重——因为有些同学也很努力,但却因为和老师的“口味”不太一致,导致最后得到的分数并不理想。
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老师们都会讨厌我
小江 大一女生 父母75分,中学阶段老师70分
在家里,父母对我是比较尊重的,他们会认真听取我的声音,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我给他们打75分。
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我会更在意他们是否做到尊重学生的尊严。初一时,班主任指定我当班长,或许是因为我入学的英语成绩和平时小测的成绩不算太好,不符合英语老师对于班长的期待,所以她非常不喜欢我,她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班长呢?”
记得一次晚自习,作为班长的我在讲台上管纪律,被路过的英语老师看到了,第二天英语课上,她用“人模狗样,爱表现”评价了我。被这样说,我真的很难受。还有一次,班里要举办晚会,由我们自己组织、自愿报名,经过同学们的投票,确定相应岗位的人选。在唱票环节,英语老师也刚好路过,进来问我们在做什么。那时刚好念到我被选中作为主持人,她听到名单后没有给出什么理由,直接跟负责的同学说不建议选我。老师走后,我和负责的同学说:“我还是很想当主持人,大家也都投票同意了的。”我记得负责的同学很无奈地跟我说:“没办法,老师说了,你不能当。”我心里难过,又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现在,我已经读大一了,当时的那些场景还是历历在目。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印象都是这样的。我想,老师们很容易就会讨厌我。高中时有个老师对我很好,某次我犯了错,他没有给出严厉的批评,而是非常耐心地教导我。最后他说了:“我还是为你骄傲的。”当时我的眼泪都下来了。因为我想起了以前的事。进入大学后,我遇到了更多非常尊重学生的老师,他们让我觉得未来自己也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现在,我会给我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们打70分,然而那个英语老师我给不及格。
给孩子空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苏女士 初一男孩妈妈 给自己打60分
最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矛盾,使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孩子在不断成长,但我们仍旧秉持着比较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之前,我们让孩子去做什么,他就会去做;现在,我们没有遵循他的意愿,让他去做一些事,他就会明显表现出抵触情绪。比如:我没有经过他同意,给他报了一个辅导班,他就会说“这个班又不是我报的”,接受度就不好。
前段时间,孩子给我们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你们是我的父母,养我12载,我也长大了,你们不能再总是拿父母的身份来压我,我也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他要求与我们平等相处。其实,我们也意识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再用传统家长式的教育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被当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很多事情,他希望能够自己做主,但我们总担心他管理不好自己,所以会不自觉地进行一些干预。但这种强压式的干预,孩子的接受度到底有多少?我们心里也是打问号的。
我们家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问题。孩子写作业总是关着房间门,手机和iPad也在房间里。有时候,我会直接推门进去抽查一下。他就向我提出了抗议:“你进我房间都不敲门,老是搞这种突击,你不尊重我!”但有几次也确实被我发现,他本该在用iPad上网课,实际上却在浏览别的网页。我和他说:“你如果能管理好自己,我也可以不用管,问题是你管理不好自己。”我现在很矛盾,放手也不是,不放手也不是。我还曾一度想在他的房间安装一个监控,但孩子爸爸不同意。爸爸还是希望相信孩子,不用这种比较武断的方法。我也知道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或许我不会再选择“鸡娃”模式
周女士 高一男孩妈妈 给自己打50分
关于家庭教育里的尊重,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这种反思是从儿子中考之后开始的。儿子的中考成绩不错,考上了重点高中,但我发现他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在中考后跟同学一起去狂欢。我当时还问他怎么不找同学庆祝一下。他只说了一句:“我没什么朋友。”这句话像一根刺扎疼了我的心。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从幼儿园大班起,儿子就几乎没有周末(周末有一天半的时间被我安排了兴趣课)。儿子一直很听话,我安排的课程都认真上,而且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钢琴8级、国画9级、英语也拿到了我们城市外国语学校直接晋级面试的资格),这些都让我周围的妈妈们很羡慕,我也感到很自豪。
小升初时,儿子顺利考入一所优质民办校,中考满分300分,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数是291分,儿子考了293分。但这个成绩在他们班里处于中下游,所以小升初的暑假,我给他报辅导班提前把初一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了一遍,没想到初中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儿子竟然在班里考了后10名,气得我把他揍了一顿,当时后背都打肿了。从那之后,儿子确实愈加努力,我也从各方面做好后援工作,还好一路过关斩将又考进了重点高中。但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他的快乐越来越少,直到他跟我说自己没什么朋友,我才意识到我的教育可能有问题,我甚至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于是,从中考后的这个暑假开始,我决定做出改变。我没有给他安排高一的课程,只是买了教材,让他抽空看一看。我带他出去旅游散心,希望能看到儿子久违的笑容。如果重来一次,或许我不会选择这样的“鸡娃”模式,因为这种做法没有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甚至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我不知道现在改变是不是为时已晚,但总比不做出改变要强吧。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
李思毅 湖南省怀化市土桥小学教师
关于教师尊重学生,我想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我观察到的情况。有两名学生常被罚站,一次我刚好路过,便好奇地问他俩为何被罚,他们说是因为课余时间去打篮球了。我诧异道:“怎么可能?”他们回答:“班主任不允许我们打篮球,他认为打篮球会耽误学习。”看着他们失落的表情我追问道:“那你们为什么还要打篮球呢?不怕被罚吗?”“怕是怕,但我们特别喜欢打篮球!”听到如此斩钉截铁的回答,我倒心生了几份敬意。“如果不打篮球,你们课余时间会去干什么?”他俩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此时,我陷入了沉思:他们的班主任可是一位年轻教师啊,为了学习成绩剥夺学生的兴趣爱好,很明显是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假如教师都试图把学生变成读书的机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讨厌读书,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只需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不仅能够保护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更利于其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
关爱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尊重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尊重学生的能力?
首先,需进行有效培训,让教师树立尊重学生的意识;其次,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给予一定约束,将考核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有效挂钩,考核项目可以精确到关爱和尊重学生的具体细节;再次,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让教师们多一些感同身受的机会;最后,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尽量不要论资排辈,应给予教师们相对平等的机会,让教师们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能够被最大限度地认可,这有助于体现其职业价值,更有助于其远离“佛系”,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发自内心关爱并尊重学生的教师。
教育是农业,尊重便是阳光和雨露
宋斌 辽宁省实验学校教师
践行尊重教育,不是一个可简单量化的过程,更无法用分数去衡量。我深知“100分”的背后绝不是分数,而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一种烛照职业灵魂的教育信仰。
虽然无法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赋分,但是我知道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跋涉。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更是我们的“最近发展区”。
践行尊重教育,能否深刻地理解“尊重”是关键所在,这是教师面临的第一个困惑。尊重教育绝不是顺从学生的想法,更不是一味地迎合、满足随性的要求。因为概念不清,本质理解不透,对尊重教育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施教者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并最终影响尊重教育的落实。甚至,对于尊重教育本质的模糊认知,导致表面虚化尊重,也就是“假尊重”的出现。为师者,应以一种研究的姿态去体认尊重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那就是:敬畏生命,聚焦主体;遵循规律,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中,课程是支柱,课堂是主阵地。教师面临的第二个困惑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尊重教育。这需要创生一种课堂文化,一种在“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文化,它的前提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文化。于是,在我们的尊重教育中就孕育出了学生喜欢并能高效促进其素养发展的课堂,即“学本·尊重”文化课堂。它是“尊重教育”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尊重教育”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和载体。
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雨露的滋润下,种子会发芽生长。尊重便是这阳光、雨露重要的组成部分。
尊重的教育是有爱的、有温度的,会根植于人的内心,给予学生们向上的动力。
— END —
作者 | 本刊记者 李香玉 王梦茜 黄硕 王梓霖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xzdgls_jyj@,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