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的古文 而立之年送给自己的文言文
1. 襁褓、孩提、弱冠、豆蔻之年、知天命、花甲、不惑之年、而立之年分
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3、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注意不能用于女子)。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4、豆蔻之年:是专门用来特指女子的13岁。
5、而立之年:指一个人到了30岁。
6、不惑之年: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40岁)。
7、知天命:形容人到了50岁的大雅的叙述 ... 。
8、花甲:指60岁,是对60多岁人的雅称。
长成成人,就是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
扩展资料
一、古文实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于《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二、襁褓、孩提、弱冠、豆蔻之年、知天命、花甲、不惑之年、而立之年的解释
1、襁褓: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又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
2、孩提: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3、弱冠:男子弱冠之年时,需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4、豆蔻之年:是专门用来特指女子的13岁。
5、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6、花甲: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7、不惑之年: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8、而立之年: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襁褓;
搜狗百科——孩提;
搜狗百科——弱冠;
搜狗百科——知天命;
搜狗百科——花甲;
搜狗百科——不惑之年;
搜狗百科——而立之年;
2. 立而之要 古文 翻译
写文章的关键,就是要言之有物。
古人写文章,都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基础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写得文采飞扬,就象织布绣花的女子一样,不喜欢自夸其锦绣的绚丽颜色一样。有钱的公子,即使喝醉了酒或在睡梦中,也不会说出乞丐那样寒酸的话语。
得了疾病或者生活困难的人,即使让他们进入华丽的宴会场所,他们也不会改变痛苦的 ... 而强颜欢笑。这种表情声音与其心境相符合的道理,正是文章不能相互交换来写的原因,因此大家写的文章都自成一派。
如今放弃自己亲身体验的探求,而模仿古人的情形和状况,就好象杞梁的妻子,善于哭她死去的丈夫,而西边隔壁家的老妇人,也去学她的样子痛哭一样不合适;就好象屈原投汨罗江 ... ,而在那些同心协力,品德高尚的朝代,臣子们却还去学习他对楚国的哀伤一样不合适。
3. 而立之年是
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而”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但说“而立之年”,则无所承接。因此,离开“三十”,把“而立”二字切出来单独用很牵强,不如说“当立之年”。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扩展资料
相关年龄
1、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2、襁褓,汉语词汇,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又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而立之年
4. 总角 豆蔻年华 弱冠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 古稀之年 期颐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蒄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时年,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60岁,古稀之年——70岁,期颐——100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