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鹊桥仙》原文语文书
秦观《鹊桥仙》秦 观
秦 观
纤云弄巧①,飞星传恨②,银汉迢迢暗度③。金风玉露一相逢④,便胜却、人间无数⑤。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①纤云弄巧:写云彩变幻多端,暗喻七夕。传说织女所织云锦化为天上的云彩,七夕之夜,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这天夜里少女们要在院中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②飞星传恨:流星仿佛能够为织女和牛郎传达离别之恨。飞星,指流星。③“银汉”句:传说七夕之夜,牛郎织女能渡过银河相会。④“金风玉露”句: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玉露,秋风白露。⑤“便胜却”句:化用李郢《七夕》:“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⑥忍顾:犹言“不忍顾”。
对月图 【宋】 马远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七夕”作为诗词创作的重要母题,历来佳构频出。这首小词是公认的“七夕词”的巅峰之作,它的优秀不仅在于优美而形象地叙述了这个传说,更是在于把古老的传说写出新意,留下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爱情箴言。
关于本词的编年,《秦观集编年校注》认为:“此为宋词名篇,写忠贞爱情,刻骨镂心,胸襟英爽洒落,意象冰清玉洁。历来以‘七夕’为题的诗词,多不胜数,而此首能一反众说,卓然独立,不同凡响。故可推知此词为青年时期之作。其时风流倜傥,正擅写恋情。作者时方著力于策论……寓意于此词,鄙弃尘俗识见,以流传千古之言情名句,警省后人。”以思想感情来判断写作时间或许并不十分可靠,然亦不至于相差太远。
上阕写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情景,下阕写他们的离别及互相劝慰,结构工整。开篇两句,写七夕夜空的景象:变幻多姿的云彩,划过银河的流星,一幅柔美空灵的图景。在如此美丽的夜空中,牛郎织女这对相爱却不能团聚的情侣,终于能够相会了。“迢迢暗度”写出了神话传说特有的神秘气氛,人们只能想象他们的相会,却不能目睹他们的真容,故曰“暗度”。“迢迢”二字含义双关,既写银河相隔的遥远,又暗喻着两人相爱、相思之深。
织女是传说中为天帝编织云锦的女仙(一说是天帝的女儿),她心灵手巧,所织的锦缎铺在天上,即幻化作美丽的云彩。这里首句的“纤云弄巧”正是赞美织女手艺的精巧绝伦。“飞星传恨”则是表达对牛郎织女分离的同情,他们分隔在银河的两岸,只有靠流星来传递思念。这两句虽只是描写夜空的景象,实际上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金风玉露”两句,是对牛郎织女伟大爱情的歌颂。他们虽然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但他们对爱情的执著与坚贞,却是普通人不能相比的。长久的分隔与不变的坚贞,在这一年一次的相会中,便化作了巨大的幸福,这便是它胜过人间无数虚伪爱情的原因。作者不写牛郎织女会面时的具体场景,而是用一种侧面的暗示,通过“金风玉露”的意象,表现了两人相会时的幸福滋味,同时又把这一“相会”映衬在“金风玉露”这种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出两人爱情与心灵的高尚纯净。
下阕写两人离别时的场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正是对上阕幸福相会的呼应,但这种幸福却更反衬出离别的痛苦。牛郎织女分别之时,各自朝着鹊桥那一端走去,都不忍回头看看对方,害怕会承受不住离别的痛苦。这种心情,是经历过离别的人共有的感受,极易引起共鸣。末句,作者借牛郎织女之口,吟唱出千古的爱情名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们也可以把这想象为牛郎安慰织女的话。这两句词振起全篇,不仅让读者从牛郎织女分离的哀伤中摆脱出来,更能引发无穷的思考。无数热恋却不得不分离的情侣,从这首词,尤其是最后这两句词中,获得了勇气和安慰。美丽的词句和深刻的道理,这是秦观通过这首小词送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姚苏杰)
集评明《李攀龙:“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长久’二句,最能醒人心目。”(《草堂诗馀隽》卷三)
清《黄苏:“按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长久,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臭腐为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心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坐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恻缠绵,令人意远矣。”(《蓼园词选》)
链接《鹊桥仙》词牌。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广寒秋》《蕙香囊》《金风玉露相逢曲》。得名源于中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词谱》卷一二《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八十八字者始自柳永。”双调,有五十六字、八十八字两体。五十六字体,上下片各为五句两仄韵;八十八字体,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八句七仄韵。
七夕。又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传说这一天,被银河分隔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在鹊桥上相会。旧时风俗,这天夜里少女们要在院中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关于“七夕”的传说和风俗还有很多,有些还很有地方特色,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